|
发布日期:2022-07-12 来源:谷城县党史地方史办公室 作者:张海军 | 【字号:大 中 小】 |
谷城县是楚文化发祥地之一,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厚重。1980年,县文化局组织专班人员编辑出版《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十套集成·谷城卷》七套。2004年8月,成立谷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,负责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、收集、整理、保护、传承工作。各乡镇文化馆(站)对所在区域进行排查,不漏线索,不漏项目,不漏村组,不漏艺人。全县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1116条,完成调查项目318项。之后,县政府公布“谷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”32项。其中《紫金山歌》、《南河套曲》、《髙公喜神》、《滚灯舞》、《石花奎面》、《伍子胥传说》、《黄杨木雕》7个项目被襄樊市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;《南河套曲》、《石花奎面》被湖北省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
谷城历史悠久,文化积淀深厚,名胜古迹遍布全县。主要有千年古刹承恩寺、沈垭天主教堂、薤山革命旧址群落、鄂西北区党委和鄂北手纺织训练所旧址等。
承恩寺 承恩寺位于谷城县东南茨河镇五朵山北狮子峰下,距县城35公里处,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颇具民族特色的古代寺院建筑,有殿阁、寺堂200多间,现存70多间。这儿群山环抱,峰峦耸立,古木参天,泉水清澈,奇石峭岩。该寺始建于隋朝的佛教寺院承恩寺,坐落在谷城县大山之中,是湖北著名的旅游风景区。承恩寺大殿具有调节人气的功能,承恩寺的泉水有治病之功效。寺内有湖北仅存的第一大铜钟——万斤铜钟,钟身镌满古印度梵文,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价值。其中大雄殿中高大佛像有井口开花、彩绘龙凤等各种鸟兽和花卉图案。该寺地处群山环抱之中,山泉绕寺,古松挺拔,山清水秀,极为幽静。寺内外有玉石碑、卧牛池、龙泉池、玉带水、锁风桥、金子山等自然景观,构成一幅优美壮观的图画。
沈垭天主教堂 位于谷城西南紫金镇,始建于雍正元年(1723年)。雍正九年,该堂已成为天主教在鄂西北的总堂,拥有直辖会口10余个,教众2000余人,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几个天主教中心之一,最盛时管理17县,7000余教众。光绪五年,意大利神父南熙在沈垭木盘山修建西式教堂和修道学院、育婴堂、男婴小会、大圣堂等。解放初,在这里破获了以艾国梁为首的“沈垭天主堂反革命案”,是新中国第一起涉外教案。1982年,谷城沈垭天主教堂被列为全省重点开放的教堂之一。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拨专款对其进行了维修和复修,并新添了许多新景点。维修后的天主教堂保持了原有西式风格,显得雄伟壮观,富丽堂皇。教堂周围古银杏参天,古栎树成荫,桂花飘香,两口古井及古铜钟,仍保护完好。周围群峰竞秀,瀑布飞悬,大溶洞、钟乳石等千姿百态、栩栩如生,文物胜迹与自然景观相结合,形成了一处独特绝妙的旅游观光胜地。
鄂西北区党委、鄂北手纺织训练所旧址 位于县城东南35公里处的茨河镇下街,是襄樊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襄樊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简介:1939年2月中共鄂西北区委员会(省委)在襄樊成立,同年4月迁入茨河下街。鄂西北区党委在谷城活动近两年,领导了鄂西北地区15个县的抗日救亡斗争。同时,在茨河下街创办了鄂北手纺织训练所(又称茨河手纺织训练所),举办了3期训练班,先后培训学员200余人,发展党员60多名,生产出纺织机械2000台,棉布、毛巾、棉纱100余万斤,发展生产合作社20多个,被誉为“鄂北的抗大”。
薤山革命旧址群落 位于县城西南26公里处的薤山林场,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中共谷城县委、谷城县苏维埃政府、红军游击队司令部三大旧址组成,是谷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湖北省和襄樊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
中共谷城县委旧址简介 1930年6月谷城县委为加强对薤山红军游击队的领导,筹建红色苏维埃政权,将机关迁入薤山避暑别墅群内。该旧址现有房屋一幢6间。
谷城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简介 1931年10月5日,谷城县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,机关驻地设在薤山避署别墅群内,下辖28个苏维埃政府,苏区面积达到1500平方公里,人口约20万。该旧址现有房屋1幢4间。
中国工农红军薤山游击大队旧址简介 1931年8月,在红三军的帮助下,将薤山红军游击队整编为薤山游击司令部,司令部设在薤山避暑别墅群内。同年9月薤山游击司令部整编为薤山游击大队,并正式树起“中国工农红军”大旗,指挥部仍设在此处。该旧址现有房屋1幢4间。
谷城新闻网 - 谷城政府网 - 网站地图 |
|